2012年4月11日 星期三

誰的記者會(一)媒體對立的表象

記者「約訪」台北市政府建管處提供資料,卻因採訪記者眾多,市府改以「記者會」回應,其中媒體之間磨擦及市府回應態度,則透過社群媒體流傳及報刊投書被廣泛討論。(苦勞網提供)





























編按:在新聞採訪中,「約訪者」有無優先採訪權?「學生」又有沒有採訪權?這兩個狀況發生在日前台北市政府建管處回應公共議題的現場,卻引起一場論爭,批判記者同業與政府官員,更帶出「學生」公民採訪權力與「記者」職業慣性之間,何者為前提的思考。


記者宋小海/報導

日前台北市政府建管處回應都市更新的現場,因為中視記者在其他記者提問時叫停,官員會後消極應答,事後記者自己批評記者同業與政府官員的作法,並投書在蘋果日報,除了接著中視工會代表正式回應爭議,也引起採訪權的相關討論。

然而《目擊者》在有限的資料追溯現場的磨擦誤解,發現問題本質其實並不在於記者相爭的迷霧中,而是在於學生等不同身份的一般公民,在行使採訪權利時,卻與過往記者採訪、官員回應的習慣有所落差。儘管,任何公民從事新聞採訪行為,已在去年大法官釋字第689號獲得承認。



投書批記者阻訪 官員不理

事件源於士林文林宛都更案在3月拆除王家掀起爭議後,4月3日王家人與台灣都市更新受害者聯盟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指控建商無照強拆民宅;當後續記者要求台北市政府回應時,在台北市建管處回應的現場,卻產生媒體阻擋發生磨擦衝突。

蘋果日報則於5日刊登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記者鐘聖雄投書,另題為〈記者的傲慢與偏見〉,文中質疑中視記者阻止其他人採訪,也批評北市府官員對於記者會後的追問相應不理。

儘管鐘聖雄在投書發表後認為,「公務員的傲慢態度在這事件中,被退位成第二線,沒有被好好討論,其實有點遺憾。」然而投書的標題與內容,則確實在前半部著墨於中視新聞記者打斷其他人提問前後的衝突。

早在投書刊登前,包括鐘聖雄在內的部份媒體記者即透過個人「臉書」等社群管道,寫下訪問被打斷的過程,而根據後續在網路散布的影音內容,其中一段是在電視媒體記者提問後,台灣立報記者呂苡榕正要發問,卻被中視新聞記者林佳慧出聲阻止:「對不起,這是我們的記者會……我們分開好不好。」

另一段在網路流傳的錄音檔,則是在立報記者發問被打斷後,苦勞網記者王顥中對於發問被打斷的情形表達不滿,而林佳慧表示:「同學,這是記者會。」王顥中回說:「我們是記者耶。我們問問題,你出來擋,誰是同學?」而當王顥中說自己的苦勞網記者時,林佳慧又再補問:「苦勞網?新聞局有登記嗎?這個媒體?」


中視回應爭議 

「這是我們的記者會」、「新聞局有登記嗎?」等語引起爭議,在事發當天網路媒體新頭殼即對此事加以報導

由於提問受阻的台灣立報、苦勞網等媒體平時關注教育、社運、勞工等議題,與廣涵各領域新聞的「主流媒體」相比,常被稱為「獨立媒體」。中視新聞部採訪主任曾喜松後續接受採訪強調,這起事件只是記者同業間的磨擦,不需要無限上綱到主流媒體與獨立媒體的對立;而獨立媒體記者在網路上掀起議論,究竟誰才是「強勢媒體」?

曾喜松對《目擊者》表示,針對此事已向立報等媒體主管致歉,對於爭議不希望再隨之起舞,因此已要求當事記者不要再表達意見。他認為建管處的回應是電視台記者「約訪」,不是公開記者會,其他媒體記者應該自己想辦法去邀訪,如果其他記者搭便車再砲轟官員,電視台會對受訪者難以交代。

而在公視PNN記者鐘聖雄投書刊出後,中視企業工會常務理事周立里也透過集團媒體發表〈沒有「大媒體」與「小媒體」之分〉一文,立論與曾喜松的說法相近,認為電視記者約訪因而有優先的採訪權,中視記者說法並沒有錯,而媒體之間沒有區別,中國電視公司和公共電視公司一樣,同屬合法立案的無線電視台,本著新聞專業的立場經營新聞頻道,並沒有與獨立媒體或公民記者製造對立的必要性。

然而,在中視相關回應說法,多半在解釋電視媒體與立報等獨立媒體並無差異,是因「約訪」才自認發問優先,但從現場影音紀錄檢視,可以發現中視記者所述的「我們」之外,意義所指的並非「其他媒體組織記者」,而是指「學生」。


「約訪」眾人知

據《目擊者》事後瞭解,爭議現場確實有「學生」基於參與社團、媒體實習等原因,各自在現場採訪,而目前在網路流傳的影音,也是由他們現場錄製。但如果當時北市府僅接受約訪媒體提問,為何「學生」又得知記者這個私下「約訪」?

「電話是我打的。」TVBS記者鍾沛君表示,她跟台視記者各自打給建管處要求約訪,提供拆建照資料,接著透過在電子媒體記者之間的行動電話通訊群組,表示有需要的人可以過來,一開始是「約訪」,並沒有所謂的「記者會」。而這次爭議中表達不滿的記者,她先前並不認識,而電子媒體本來即有自己的採訪提問,如果真的是同業記者,應該要知道讓約訪者先問的「潛規則」。

華視記者劉惠卿則說,在立法院記者會後,自己也打電話給台北市政府發言人張其強,表示現場已有許多記者,北市府是否要公開回應。張其強當時說:「要問建管處」,便掛掉電話。接著劉惠卿又再撥打,雖有撥通聲音,但沒有人接聽,而事後張其強對她表示,應是因為電話故障問題。

後來劉惠卿得知鍾沛君已經約訪台北市政府建管處,向鍾沛君確認後即前往採訪。台灣立報、苦勞網等記者則表示,他們是在立法院記者會結束時,聽到媒體同業現場說市府即將召開「記者會」回應,因此才前往建管處採訪。而其他「學生」記者,也是在立法院聽到消息前去。

對於事後爭議,劉惠卿認為在當前媒體環境不佳,常跑立法院的電視台記者之間「我群」的集體意識較強,好處是互相幫助,彼此聯繫告知訊息,但在不知其他人來歷時,第一時間排擠其他採訪者,也是必須反省之處。




相關報導:

誰的記者會(二)市府大小眼?
誰的記者會(三)提問共謀互助 公民仍須努力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