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31日 星期一

深入議題 公民新聞進化專業團隊




記者宋小海/報導

 隨著網路科技發展,公民記者社群日益成熟,公共電視在2007年創立的PeoPo公民新聞平台的新聞內容,至今也累積逼近40000則。公視與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共同主辦「2010PeoPo公民新聞論壇」,在27日當天邀請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高雄縣旗美社大分享公民記者培力經驗,學者、非營利組織工作者分析如何經營新聞議題,多位實際參與者也進一步討論公民新聞的效益與未來發展。

 論壇中除了觸及公民記者的內在動力與報導策略等面向,公視新聞部經理何國華則提到,八八風災是公民新聞比較明顯的轉捩點,災情當時主流媒體也徵求公民記者的報導,但風災之後的後續重建與矛盾現象,主流媒體則多半撤守。目前公視、原視及客家台等除了一同進行相關專題報導,也感謝PeoPo相關公民記者的幫助。


莫拉克獨立新聞網看顧災區重建

 關於風災重建議題,除了PeoPo公民新聞平台,莫拉克獨立新聞網的成立發展,也是至今重要的一股力量。身為發起人之一的馮小非表示,之所以有成立獨立新聞網的想法,是因為瞭解目前的媒體不可能密集投入重建議題,畢竟沒有一個媒體為單一事件而存在。然而,重建牽涉數萬人以上的權益,以及幾十億的捐款,所以應該有專心的媒體看這件事情,也就要有人專心的工作。
  
 「業餘公民新聞記者是不夠的,不是因為他們沒有專業,而是因為他們沒有時間,政府製造災難的廣度與速度真的都太大了。」馮小非表示,新聞網藉由幾個人以「社會互助會」的集資概念成立,就像是共同購買「有機」新聞。

 馮小非提到,公民新聞必須被信任,除了多加查證、與商業媒體記者分進合擊互相合作等方式,並透過討論板的積極維護互動,也讓大眾瞭解記者編輯的採訪侷限,希望外界能彼此補充證據,信任度也在公開過程中被建立。


在記者之前我是一個公民

 「莫拉克獨立新聞網特別的是,我們不是只去跑新聞的人。」論壇前一天剛從高雄縣那瑪夏鄉離開,新聞網記者鐘聖雄則說,與受災民眾產生交集信任,不應只是告訴他們要寫採訪報導,而是詢問「假如我要寫一篇文章可以幫上什麼忙,可不可以告訴我是什麼,我們一起來想辦法」,進而建立一體爭取公共利益的感覺。

 「在記者之前,我是一個公民。」鍾聖雄還說,民眾因為在抗爭活動擔心警察逮補,自己有時就主動掛名為活動負責人,並且也會將全台各地的重建問題、經驗,以及公部門的回應方式,與地區民眾交流訊息。長期下來,也讓人瞭解莫拉克獨立新聞網是為了關心重建的公共議題,與民眾走在一起。


大眾媒體看不到的慈濟大愛石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副教授陳順孝同樣也是新聞網的發起人,他認為新聞網追蹤大眾媒體不願碰觸的議題。

 陳順孝舉例,協助重建的慈濟做了很多好事,但是災民入住的大愛村週遭,卻設計許多「大愛石」,刻有「一早就看到浮屍在大馬路」、「哪裡有災難哪裡就有慈濟,真感恩」、「但願我那微薄的財產能夠賣掉,用一半捐給大愛台」等語。另外慈濟也在原住民教堂的十字架正下方,設放證嚴法師的「十在心路」。陳順孝表示,新聞網談論這個議題,並不是否定慈濟的貢獻,而是希望慈濟可以做得更好。


新聞的中小企業

 對於公民新聞的未來發展,陳順孝表示,目前PeoPo公民新聞平台有60%以上是民眾報導身邊的故事,嚴肅性、全國性的議題報導顯得較少,但要改變現況並不是強化「記者」的採訪特權,而是政府資訊應該透明公開,更要有單一窗口以供查詢,讓一般人以「公民」身份即可取得。

 陳順孝也提到公視「我們的島」與公民記者朱淑娟的合作關係,以及今年網路媒體獲得美國普立茲新聞獎的案例,認為專業記者與公民記者可建立合作關係;公民記者呈現多元訊息之外,也可由基金會等方式提供資源,讓公民記者逐漸走向以獨立記者與小型工作室的方式進行,成為新聞的中小企業,與主流媒體合作及競爭。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