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1日 星期四

輕薄記者會 談何大事?



總統馬英九於2月9日召開記者會說明「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記協提供)

編按:外界對ECFA疑慮,總統馬英九日前親上火線對社會大眾釋疑,只是本該是最好的宣傳機會,記者會中卻指定發言媒體,甚至於排除國外媒體,這樣的記者會,究竟達到什麼宣傳效果?



文/孫叔敖(新聞工作者)

 總統馬英九於2月9日舉行首次「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記者會,傳出只開放聯合報、工商時報、台視、民視及飛碟電台5家媒體進行提問,並且事先未告知外國媒體,經「台灣外國記者聯誼會」抗議後,最後僅讓他們在場外看視訊轉播。

 這場名為「總統報告:兩岸經濟協議」的記者會,原預定進行30分鐘,實際進行約45分鐘,扣去總統起先報告時間,僅留有20分鐘左右供記者提問。

 總統府發言人王郁琦對外界表示,總統首場ECFA記者會原就設定是向民眾報告,因此在安排上力求單純化,不是對外媒有差別待遇。王郁琦並說,總統未來將定期召開記者會說明ECFA;3、4月間將安排一場馬總統與外媒的ECFA記者會。

 府方如此安排應對,在記者同業眼中實在算不上高明之舉,會後私下抱怨。這麼重大的議題,記者會卻只設定30分鐘,一看就覺得時間太短。總統發表說話即用去大半時間。協調5家媒體提問,最後還不是要延長時間?所以一開始設計根本就有問題。

 另外,這場預先打出「總統報告」的記者會,談論的是影響台灣政經發展甚鉅的政策議題,「總統首度公開報告國內重大政策議題」,光這樣的描述就夠新聞性了。對於多數身在台灣的外國記者,台灣的政經事件無非是他們的重要報導,府方要他們在這時候別進來在外頭乾瞪眼,怎麼可能不被抗議?

 說真的,把一件原本就要「向人民報告」的事情,分成國內、外場次的效能到底何在?在台灣的外國記者難不成會聽不懂國語?記者會應該是「公開對話」的場合,而不僅是「政令宣傳」而已。府方若過份小心,「力求單純化」而缺乏常識判斷,忽視記者會本來應有的功能,恐怕只會適得其反。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