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2日 星期六

衝進災難第一線:談災難報導倫理與心理創傷



文/吳韻萱(記協志工,政治大學新聞系學生)


 八八水災造成的傷痛,仍在國人心中盪漾,在急難時刻,媒體能如何適切扮演其角色?台灣記者協會與台灣大學新聞所合辦「衝進災難第一線」系列座談,邀線上記者與消防署人員與談,望透過經驗分享與交流,為從事災難報導的新聞工作者指引迷津。

 目睹小林村民痛失親屬的悲慟,公視記者林曉慧以同理心,呼籲媒體在災難現場,「別再搶獨家」,「一百多位家屬在身旁哀嚎,我回台北時,花了很長時間調整情緒。」

 小林村民欲衝上直升機救人,與警衝突時,眾家媒體一面倒,將村民形容成「暴民」。林曉慧說,記者在狀況發生時應釐清事件之脈絡,發揮觀察力,在混亂現場找出關鍵人物,並加以訪談。林曉慧以直升機衝突事件為例,「其實前一天,有管理單位向村民擔保,可帶一至二人上機救人,隔日卻食言,村民才如此激動。」在眾媒體聚焦在災民哭喊之時,林曉慧寧可將時間花在關鍵人物的訪談,並謹慎求證,「與其拍哭得呼天搶地的人,我會找還能清楚表達的受訪者。」林曉慧說。

 蘋果日報記者戴上茹,則從一線記者的資源短缺,談到新聞室結構之問題。「影音時代來臨,平面記者要具備DV、數位相機、3G上網手機、電腦,資方提供的設備極少。在災難現場設備若報廢,費用都由記者自行吸收。」

 除了資源不足的問題,災難報導更須極佳應變力,「但報社常雇用低薪、社會經驗不足的記者,在災難新聞的表現差。」戴上茹認為,問題根源在新聞室結構,上層應調整災難新聞的人員調動。

 災難發生時,消防署會發布災情相關訊息供媒體。消防署國會組組長梁玉竺以新聞跑馬燈為例,談政府單位與媒體的連繫問題。「新聞台跑馬燈要求即時性,有時未查證就把字幕打出來,什麼說法都有!和官方公布數字差很多。」梁玉竺呼籲,媒體對新聞真實性的要求,應優先於速度的追求。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