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0日 星期六

災難中媒體角色 學界引領反思




▲台灣部落客協會理事長潘建志認為,民眾在社交網路傳遞的資訊,
遠比主流媒體的災情報導資訊更為正確。
(圖/宋小海攝)




記者宋小海/報導

在重大災難發生時,傳播媒體扮演什麼角色?9月27日政治大學於台北市立圖書館舉行的學術研討會上,這個問題重新受到檢視,希望從這次莫拉克風災的教訓中,找出政府、媒體、民眾之間資訊傳遞的問題。

專題論壇「從莫拉克風災談傳播媒體、傳播新科技、傳播人在災難中的角色」,除了國內政府、媒體人士參與,同時邀請來自新聞與創傷澳亞洲中心主任Cait McMahon。

McMahon表示,在澳洲的網路設施不如台灣般發達,澳洲政府與ABC國家電視台簽署合作備忘錄,在重大災難發生時,ABC須扮演一定程度傳遞災情資訊的角色。McMahon也補充,災情畫面對於災區人民而言,是巨大而難以抹滅的,媒體要避免過度重覆刺激;長期報導重建過程,是更為重要的工作。

行政院災害防救專家諮詢委員會資訊組委員李雪津說,當初期的資訊並所有人的資訊的來自於電視,就連國科會的初期資料都來自於新聞報導。對於各地災情中心的電話線路過少或損壞的問題,李雪津建議,也許像中華電信的客服人員在未來類似的緊急狀況,也能成為民間通報網的一部分。

在8月9日,走了七個小時多,才踏入小林村的東森新聞台社會中心副主任羅友志直言批評,政府應該要超越媒體而沒有發揮,例如消防署自己就有SNG車12部,卻沒有拿出來用,主動瞭解災情,這些經費便是浪費。

「採訪回來後我哭兩天了,我的心已經進去了。」羅友志提及,許多媒體同仁帶著平時預備好的行囊,身著極為簡便的裝束便衝入災區,親身面對民眾的苦難後,做為記者也承受極大壓力,未來身心狀況都需要再調整。

公共電視新聞部經理何國華則表示,這次災情範圍廣大,除了協調公視、華視、原民台、客家台等人力資源南下採訪,公民記者在Peopo新聞平台,素樸而深入的敍事方式,亦提供不少深度觀點。對公視而言,探討問題,持續陪伴將是未來的工作。

部落客鄭國威表示,現在數位科技進步,像是SAHANA這種開放原始碼軟體,可以進行災難處理系統。但重點最終不是系統,而是處理人力的問題。要如何透過網路、數位科技協助災情傳遞,甚至是讓政府平時受到監督,鄭國威強調:「前提是政府願意公開資訊。」





▲數位文化協會建置莫拉克災情網路中心,成為所有資訊的集合處,
電視媒體除了報導該網址,也引用該處資訊。(圖/宋小海攝)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