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1日 星期五

一人多工的時代:當記者成為整合者



文/賴宥霖

 我在一個「五媒合一」的媒體「台灣醒報」工作。這種「五媒合一」,或者多媒合一的媒體及在其中工作媒體人,為媒體這種工作提供了另外一個可能的選項,特別是讓小媒體的經營在台灣成為可能,記者可以藉此建立整合能力、專業性及成就感,報社也可以從中找到最適化的經營模式。

 什麼是「五媒合一」的媒體?五媒包括文字、影音、廣播、手機跟電子報,換言之,就是同一種新聞內容,用五種媒介作為載具。事實上,目前這已經慢慢成為一種趨勢。從早期網路部落格的寫作,同時加上文字、影音等元素,到現在聯合報規定線上記者要隨身帶著攝影機,把新聞現場的影像傳到網路上。

 作為一個「五媒合一」媒體的工作者,我的工作型態跟一般的媒體工作者不太一樣。一般的媒體工作者通常只要掌握一項技能,或者文字、或者拍攝剪接,例如電視台出機一定是兩人一組,一個文字、一個攝影,但我在醒報的工作,除了線路採訪、寫新聞稿之外,也可以帶著攝影機到新聞現場拍攝,回到公司可以用軟體進行剪接,而因為「台灣醒報」同時有進行網路談話性節目的錄製,我同時也兼任尋找議題資料、邀約專訪等工作。

 這種工作型態,其實比以往的記者工作累很多。除了本身自己的專業之外,新聞記者還要花費時間跟精力學習,以及將各種媒介整合,但是在我看來,這種工作型態對記者以及報社都有好處。

 第一,對記者而言,多種媒體的整合,意味著記者的揮灑空間變大,以往只能運用文字單純「讀故事」的新聞,可以改用搭配圖片「看圖說故事」,或者用廣播「聽故事」,甚至搭配影音直接「演故事」。

 第二,記者的功能因此更難以被取代,未來的媒體人除了一人多工,還要具備進一步整合的能力,未來記者將被定位成「新聞的整合者」,有助於記者工作的專業化。

 第三,跟以往近於「公務員」的跑記者會、寫稿的工作內容,做整合意味著挑戰跟著增加,有助於建立記者的成就感。

 對報社而言,當一個記者有多種技能,從某種程度上可以減少人力成本,有助於媒體—特別是小型的媒體,如社區報、校園報等—,找到自己的最適化經營模式,不是每個媒體都要像四大報或者電視台一樣是個龐然大物,當越來越多「一人多工型」的記者出現,這種深入社區的小型媒體才能有生存的空間。

(本文作者為醒報記者)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