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0日 星期六

環評有什麼不能說的秘密?

編按:繼去年前自由時報記者周富美,試圖衝撞環評會議事件後,環保署仍試圖規範「旁聽要點」,希望能夠一舉突圍而出。只是讓人不解的是,環評會議到底有甚麼秘密,值得環保署如此「用力」的希望他不公開?而「旁聽要點」的存在又到底對環評的實質審查有什麼影響?



 
 
文/楊宗興(作者為苦勞網實習記者)


7月30日,環保署召開了一個「環保署旁環評聽要點」(以下簡稱旁聽要點)的公聽會,希望對於記者以及環保團體在環評的旁聽做出了明確的規範,然而這份「旁聽要點」的草案並非第一次提出,環保署在去年十月就把這份草案悄悄塞入環評大會的議程,不過由於適逢台塑大煉鋼廠環評爭議不休之際,這份草案也就悄悄地收回環保署的公文堆裡。沒想到不到一年的時間,環保署再次拿出這份「旁聽要點」希望能夠一舉突圍而出。只是讓人不解的是,環評會議到底有甚麼秘密,值得環保署如此「用力」的希望他不公開?而「旁聽要點」的存在又到底對環評的實質審查有什麼影響?

這份「旁聽要點」裡規定了很多細節性的東西,包括旁聽必須事前申請、限制發言人數、限制發言時間,連記者的採訪都被放進了「旁聽要點」當中。不過最讓人傻眼的莫過是「旁聽要點」列出兩項可以不公開環評過程的但書,一是「涉及開發單位之營業或其他秘密資料,並經開發單位請求不予公開者」;再來是「其他經本會決議不與公開者」。基本上這兩項但書就足以讓環評成為一個徹頭徹尾的黑箱會議,但環保署卻還是把這樣的規定列在「旁聽要點」上。

環境影響評估的制度在台灣實施了十四年,為何等到現在才要定出這個「旁聽要點」?環保署的說法是為了使環評的秩序得以維持、讓會議的進行能夠更加順暢。環境影響評估法第四條裡揭櫫了環評必須公開說明及審查的原則,然而將環評法的「公開說明及審查」對照到環保署的「旁聽要點」,顯然身為環保主管機關的環保署連環評法都讀不懂。

讓我們追本溯源,先將目光拉回去年,看看環保署那時候是在怎樣的情境下推出這個腦殘的「旁聽要點」。去年七月,環保署剛從舊的中油大樓搬到現在的新居,由於空間的重劃,環保署自以為聰明的在環評大會的會議室旁,以強化玻璃硬是隔出了一個「旁聽室」,給採訪的記者使用, 這個技術性限縮記者採訪權的作法馬上受到挑戰。

8月10日,一個正義感十足的菜鳥環保線記者周富美首次挑戰不得在會場旁聽的新規定,結果被環保署以妨礙公務為由驅逐出一直以來都容許記者旁聽的環評大會。一個月後的9月17日,周富美第二次遭到環保署的惡意驅逐,她做了一個一般記者不會做的事:將手腳卡進環評會議室大門,並高呼「抗議環評黑箱作業!」這個舉動讓她所屬的自由時報在9月20日接到環保署拒絕周富美再到環保署採訪的公文,也使周富美成為台灣解嚴二十年來首位遭到公部門點名禁止採訪的記者。

周富美事件發生後環保團體開始猛批環保署應資訊公開,同一時間一些媒改團體也以捍衛記者採訪權作為聲援周富美的理由,所謂的環評黑箱就這樣在同一時間裡被兩種不一樣的理由密切地關注,環保署意識到如此發展下去的嚴重性,所以就生出了這樣一份「旁聽要點」,以為可以用行政機關的片面規範,平息不論是資訊公開、或者是記者採訪自由的爭議。不過環保署運氣真的不好,在要討論「旁聽要點」的大會上偏偏遇到高度爭議的台鋼案,讓「旁聽要點」只好黯然的退出大家的目光範圍。

由上面的回顧可以看出,環保署當初完全是在一種便宜行事行政思維下推出「旁聽要點」,不過啟人疑竇的是,環保署這次又提出這個當初被罵翻的「旁聽要點」,到底是沒事找事做?還是背後又有什麼不為人知的政治考量?當然,環保署這次先以公聽會的形式「廣納多方意見」,已經比上次強度關山的作法進步許多,不過一場只有兩個環保團體參與的公聽會所呈現的意見是否夠廣?無法律拘束力的公聽會能有多少意見被採納?這些都是讓人懷疑的。

不論環保署接下來會如何持續推動這個「旁聽要點」,筆者認為環評的資訊公開都是應繼續受到關注並深化討論的。在7月30日的公聽會上,環保記者聯誼會的代表雖然提出「採訪權為憲法層次之保障」所以不應被列入這份「旁聽要點」的看法, 但是筆者認為記者的採訪權並沒有高於人民取得公開資訊的理由,因為環評法所談的「公開說明及審查」絕對不只是保障人民知的權利的代理人「記者」而已,而是廣泛的保障所有一般公民,對於環評審查的參與和監督。

所以不論記者和民眾有多大的不同,也不論「旁聽要點」中是否限制採訪權,環保署都沒有任何理由去規範環評本身的公開性,也不該以便宜行事的行政思維去限制記者也好、環保團體也好,等公民對於環評的參與,因為環評的基本原則就是「公開」的說明與審查。

最後,筆者自周富美事件後開始固定參與環評的採訪,每次想起記者席座位前曾經擋著一面強化玻璃的時候,我就會想起那位環保線上的菜鳥、孤鳥與傻鳥。菜鳥的身分掩蓋不住她渾身的正義感,孤鳥的寂寞也無法影響她追求真相的熱情,傻鳥的行為雖然讓她暫時離開熱愛的新聞工作,但是那片阻隔記者旁聽的強化玻璃卻永遠銘記著一段環評歷史中的黑暗與光明。僅以這篇拙文獻給那位讓環境記者不再枯坐旁聽室的周富美,謝謝!





 

0 意見:

張貼留言